1.复烘茶条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复烘又称为"游焙",主要的作 用是蒸发部分水分,迅速升高茶叶温 度,增加茶叶的可塑性,为后序的复 包揉做好准备。
复烘的技术特点是制法快速和温 度适宜,温度控制在90度〜100度, 每个培笼放1〜1.5公斤茶,所需时 间为10〜15分钟,在这个过程中要 翻拌2〜3次,烘至茶条约七成干, 有刺手感。烘时要注意控制茶坯的含 水量,防止水分过多丧失,产生过多的碎末。
如果采用烘干机复烘,温度应该控制在1ºº度〜110度,摊叶厚度2厘米,所需 时间为10〜12分钟左右,待茶叶烘至七成干时,可下烘,即完成此工艺步骤。
2.铁观音复烘工序应注意掌握好的技术方法是什么?
在铁观音初制中,茶胚经复包揉后,叶温下降,可塑性减少,为进一步塑形,必须进行复烘。
有些茶农称复烘为"游焙",含有快速烘焙的意思。复烘也能减少部分水分,使外形更为紧结。
复烘应"快速、适温",温度掌握在80℃~85℃,每笼烘叶量1公斤~1.5公斤,历时10分钟一15分钟,其间翻拌2次~3次,烘至茶条有刺手感,约七成干。复烘要适当低温,摊叶量较少,要做到均匀一致,含水量适当,防止失水过多,造成"干揉",产生过多的碎茶粉末。
采用烘干机复烘,温度掌握在90℃~100℃,摊叶厚度2厘米,历时10分钟一12分钟,烘至约七成干下烘。有时,因原料粗嫩不一,对复包揉后条索紧结、弯曲不一致的应进行筛分,视情况进行第三次复烘,火温60℃~65℃,烘热后再进行第三次包揉。
复烘与复包揉可反复相间进行多次,达到铁观音茶外形的要求。复烘结束时要捆紧布巾,静置一段时间,使茶条形状固定,也称为"定型"。
3.单丛茶烘焙技术如何掌握?
温度是烘焙的关键,在不一样的阶段,根据茶坯含水量的情况,采用不一样的温度,原则是:温度先高后低,焙时先短后长。
(1)初焙。此时茶坯含水量高,温度可相对较高,目的在于快速杀死残酶,蒸发水分。
焙笼和焙橱温度为120-130:,烘干机进风口温度为140-150丈。 摊叶厚度不能高于1厘米,中间翻拌2次。
至茶坯五至六成干即可起焙,焙时约10分钟。(2)摊凉。
起焙茶坯即刻进行摊凉散热,让坯体内水分重新平衡。摊凉厚度为5-6厘米,时间为1-2小时。
此时茶述不黏手,稍有硬触感,要及时把尚未完全解块的小团块解散。 (3)复焙。
温度为80-90丈,茶胚摊放厚度为4-5厘米,焙30分钟左右,中间进行两三次翻拌,至茶胚达到八成干左右时起焙摊凉,摊凉时间可延至6小时以上。此时茶胚用手触摸有硬扎感,枝茎折之即断,叶片捏之即碎,带有片状,干嗅清香,含水量在7%-8%之间。
经过复焙的茶胚,外形、内质已基本固定,r遇茶季高峰,焙炉腾挪不开,可先把茶叶装起,事后再I进行足火。| (4)足火。
采取“文火薄焙”,温度要低,焙时要长,温度为60-801,焙时要2-6小时,中间翻拌\ 2或3次。相关研究表明,茶叶的蜜糖香常常产生于低温长烘过程,此外,烘焙中多酚类与氨基酸、可溶性糖问相互间的热化学反应产物,也会增进茶汤色度。
经过足火的茶叶,含水量为3%-5%,叶片捏之成粉,干嗅香气清高,至此完成单丛茶的初制,成为“毛茶”。毛茶达到足够干后,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平温过程,俗称“炖火”或“回火”,通常是5-7天。
“回火”后的茶叶,火味褪去,香味品质比足够干当天的好。 在烘焙的各个阶段,翻拌要适时、轻匀。
采用焙笼烘焙的,要将焙笼移出炉外翻拌,避免碎末掉落炉中引起燃烧产生烟焦味;使用焙橱烘焙的,逐层抽出焙筛翻拌,并上下调整置放层次。
4.烘焙茶叶有什么秘方求
温度高低:温度高低是决定茶叶品质的主要因子,当温度升高时,茶叶中的水分逐渐蒸发出来,而后香气伴随着水分蒸发出来,大部分香气成分中的芳香精油 类沸点均在150度以上,因此烘焙的温度应在150度以下,通常以不超过110度为宜。
通常较粗老的茶叶需较高的烘焙温度以藉焦糖产物掩盖粗老茶叶的粗菁 味;细嫩茶叶则温度不可太高,而延长时间以使茶汤滋味转甘醇而香味又能适当发扬为原则。 烘焙时间长短:同样温度下较嫩的茶叶耐火力较弱,烘焙时间宜缩短,反之较粗老的茶叶耐火力较强,烘焙时间需较长;粗制茶发酵程度较充足者,耐火力较弱,时间要缩短,反之要延长;外形紧结的茶叶耐火程度高,需较长的再烘焙时间,反之则缩短时间。
茶叶含水量的差别:茶叶再烘焙的原因之一是要使茶叶中的含水量降低,因此含水分多的茶叶,烘焙温度要提高、时间要延长。 同时烘焙的环境若较潮湿,亦需注意提高烘焙温度或时间。
茶量多少的关系:因茶并非良好的传热导体,因此含水量高、条形紧结的茶以薄摊为宜,若摊放过厚,亦造成闷变。 补火:补火是茶叶装箱运输前的重要程序,若是茶叶干燥程度够则不需要。
补火使用的温度通常不可太高,时间亦不可太久,以免影响原先制茶的香气及滋味。 一般而言,焙火程度低的茶不可超过90度,较次级的茶亦不可超过110度。
掺和:掺和就是把喜欢而且可以掺的食物与红茶拌在一起,如把洛神花切碎了与红茶掺在一起,如把洛神花茶,把薄荷切碎了清茶掺在一起,就成了薄荷 茶。将食用香料掺入茶中的做法也称为掺和,如加入苹果香料而成苹果茶,加入柠檬香料而成柠檬茶。
掺和茶必须把掺和的物品标示出来,若掺了增加茶叶甘度与香 气的物质而不标示,只说该茶又甘又香,那就违反了食品标示法。到目前为止,各类茶的香气尚无法以人工合成的方式制造,所以若是某种茶像极了茶种花或某种食 品的香,那就要怀疑是否掺了人工香料。
茶的甘也不会一喝就很凸显,而是所谓的回甘,若是喝了马上感受甘味,而且很强烈,也应该怀疑是否掺入人工甘料。 陈放:陈放就是把茶买回来放,放个一年、五年或更久,使茶性变得更加醇和。
陈放一年者是属于短期陈放,目的只在降低茶的青味与寒性,多利用于绿 茶或不焙火的茶类,这类型的陈放要特别要求干燥。陈放三、五年以上者是属于中期陈放,目的是要改变茶叶的品质特性,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变得醇净而少刺激,多 利用于轻火以上的叶茶类。
十年以上者是属于长期的陈放,目的在改变茶叶的风格,使之产生老茶的另一股风味,多利用于轻火以上的叶茶类与后发酵茶。 陈放要在阴干无杂味的地方,包装的要求是防潮不透光,但不要抽真空不要冷藏。
湿度高的时候不要开封,不要常开封,受潮后要再干,再干的方法依茶 的种类选择低温干燥或高温干燥。 茶的品质宁可高一些,因为陈放的时间是高价的;一开始的焙火程度不要太高,否则以后变化的空间不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知识网 » 茶叶复焙经验(复烘茶条需要注意哪些细节?)